北京哪些雀斑医院好 http://m.39.net/pf/a_9473328.html
                            

以下文章来源于绍兴文旅发布,作者绍兴文旅发布

绍兴文旅发布.

文脉千年寻梦绍兴

敦煌,敦煌,是西域塞北城

在朝代的更迭里塑造不屈的筋骨。

绍兴,绍兴,是江南水乡地

在历史流转中画就温柔的眉眼;

遥远的距离在此刻融合

两座古老的城市拥有

深厚的历史沉淀和悠久的千年文脉

在这个盛夏,当绍兴遇上敦煌

会演绎出一部怎样的“双城记”呢?

草圣张芝遇上书圣王羲之

唐朝草书大家孙过庭的书法名著《书谱》中曾言:“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王羲之云:‘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观。’”

张芝,字伯英,东汉敦煌郡渊泉人。他在汉代章草书的基础上开创今草书,第一次使汉字成为一门独立的抽象艺术——书法,影响了整个中国书法的发展,后世尊称“草圣”。

张芝的故里在大漠戈壁的深处,张芝草书与敦煌遗书、敦煌汉简一起构成了独特的敦煌书法。

王羲之,字逸少,东晋会稽太守、右军将军。他博采众长,推陈出新,摆脱了汉魏笔风,用笔细腻,结构多变,自成一家。永和九年,他在绍兴兰亭写的《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身处绍兴的王羲之自带江南风流,在绍兴的各处角落留下不朽的传说,兰亭就是寻觅王羲之书法痕迹必去的地方,在这里,书圣王羲之写下了《兰亭序》。“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绍兴有着茂林修竹、曲水流觞的美。

敦煌与绍兴,虽然远隔东西

但是在中华书法的文脉中

他们紧紧相依

兰亭与墨池,东西遥相呼应

墨香袅袅如云临风

在历史的长河中绘就不一样的色彩

……

敦煌莫高窟遇上新昌大佛寺

虽然历尽千年沧桑,但是两地的大佛依然高大巍峨,宝相庄严,摄人心魄,塞北的风与江南的风是不一样的感受,但是在这一瞬间,通过一尊大佛,他们好像有了隐隐约约的关联……

以彩塑和壁画闻名于世的敦煌莫高窟是弥足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完好地保存了延续千年的石窟佛教艺术,是丝绸之路重要节点上多元文明交融荟萃的文化宝库,历经不同时代的兴建和完善,莫高窟内保留了大量珍贵的壁画和彩绘,其悠久的历史典故与古代艺术壁画,让这里成了人们心中“一生必来一次的地方”。

在敦煌莫高窟有依着世界第三大佛——35.5米高的敦煌北大佛。

也有着涅槃窟中让人心生平静的睡佛,在荒漠大烟中让人瞧见悠远的历史,这座睡佛与绍兴新昌的大佛,两尊佛像惊人相似,为之惊艳。

在被称为越国敦煌的新昌大佛寺,是江南风光里的静谧与安宁。“僧过不知山隐寺,客来方见洞开天”,闻名海内外的石城古刹就深藏于南明山峡谷中,随着时光的流逝,不曾改变容颜。

寺内名胜古迹众多,文化内涵丰富,六朝时期,这里是佛教中国的发祥地,是最早的弥勒道场,是天台宗、律宗的祖庭之一。漫山尽绿,在此处寻诗人们留下的足迹与诗篇,观茶礼佛、静思祈福,赴一场禅茶之旅。

沙漠的风吹过敦煌莫高窟,是凛冽

江南的雨飘过新昌大佛寺,是静谧

在悠久灿烂的文化中

遇见两座城市的美好

当属一件幸事

……

唐诗之路遇上边塞诗路

如果说唐诗之路是优雅、清新、自然、迷人的,那么边塞诗路则是雄浑、磅礴、悲壮、瑰丽的,不一样的诗句,不一样的城市,在小桥流水中,在长河落日里,你曾遇见过什么样的江南与塞北呢?

世上的路有许多,又有几条路如唐诗之路一般,历经千百年,仍令人魂牵梦萦呢?那些午夜梦回,关于山水风光的美梦啊,也许都曾有诗人留下千古诗句,为此地增添些许文化味道,这就是绍兴吧!

李白所“梦游”的天姥山,地处唐诗之路的核心地段。白居易曾写道:“东南山水,越为首,剡为面,沃洲天姥为眉目。”与沃洲相比,天姥山无疑是幸运的,它因一首诗而被世人称颂。

唐诗之路,这个名字不见于史册,也没有路标,却有《全唐诗》余位作者中的位到过此地,留下余首诗。让无数绍兴人提起家乡之时,感到自豪,绍兴山水孕育出的唐诗之路,深深印刻在每个绍兴人的脑海。

走过鉴湖,是杜甫的“越女天下白,鉴湖五月凉”;爬上会稽山,是元稹的“莫嗟虚老海壖西,天下风光数会稽”;走近若耶溪,是王翰的“不知湖上菱歌女,几个春舟在若耶”……

如果说唐诗之路多少带着点温柔的浪漫,那么边塞的诗词总是更大气磅礴。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词篇章不但是华夏文学的宝贵财富,而且极具历史意义。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雄浑的诗句是属于塞北的浪漫,在遥远的敦煌,诗词与风景融合,造就了不一样的风光。

两座城市,两条诗路

文字蕴含的力量总是强大

在那无数的诗词中

隐约瞧见关于敦煌

关于绍兴的文脉与秘密

……

鲁迅遇上常书鸿

有些人与城市有着深深的牵绊,就像说起绍兴绕不开鲁迅,就像说起敦煌绕不开常书鸿。一个人与地名的深深烙印,来自刻骨铭心的爱。

翻开那年的课本,满纸皆是言绍兴!常思念那片土地,文学大师鲁迅笔下的记忆,乌篷船的吱呀声,来一碟茴香豆,吃口绍兴老黄酒,惬意的夜就这样温暖了起来!

百草园是大家“接触鲁迅”的开始,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是鲁迅小时候最喜欢去的地方。鲁迅儿时和他的小伙伴们经常来此玩耍,有时挖何首乌的块根,有时摘木莲藤的果实,夏天在树荫下纳凉,听蝉鸣唱。

三味书屋是三开间的小花厅,坐东朝西,北临小河,与周家老台门隔河相望。书房正中悬挂着“三味书屋”匾额。所谓“三味”,是取“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之义。走进这里,耳熟能详的那些段落在脑海闪回,《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这些从小就阅读的文字,成了此时的索引。

鲁迅对故乡绍兴有着深厚感情,写起越地特色美食更是得心应手。据统计,鲁迅曾在文章中提到家乡的醉虾7次、鱼次、干菜21次、酱鸭7次……

说起来,鲁迅与敦煌也有些许渊源,除了鲁迅先生曾经读过的敦煌卷子,在敦煌藏经洞唐代卷子里有大量学生习字作业,写的就是鲁迅先生《孔乙己》中提到的描红帖“上大人孔乙己”,这是国内仅存的唐代书法启蒙教育实物材料。可以说是跨越时间长河的一次小小互动啦!如果说鲁迅是绍兴的“代表作”,那么常书鸿,就是敦煌的守护者。

酷爱绘画艺术的常书鸿在法国留学期间,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了法国人伯希和编著的《敦煌石窟图录》的画册。这一发现改变了他的认知,他放弃在法国的深造和优越的生活条件,回国寻访那蕴藏着千古珍宝的秘境——敦煌。“愿为敦煌燃此生,来世还做敦煌人”,为了守护好敦煌石窟的文化遗产,常书鸿把一生的精力都放在了守护敦煌这件事上。

不相同的是城市与人物

相同的却是对脚下这片土地

深深地热爱

……

敦煌骆驼遇上乌篷船

绍兴水多,而敦煌沙多,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不一样的城市风光,来敦煌,则不能错过骑骆驼,来绍兴,一定要坐一次乌篷船。

来到敦煌,那就做一个洒脱的人,大口喝酒,大口吃肉,骑着骆驼,摇摇晃晃前往你的远方。

若是在傍晚时分,一轮圆月升起在敦煌大漠上空,在月光的映照下,在鸣沙山骑骆驼赏月,那才是别有一番情趣。

“乌篷船——水乡流动的生命。”乌篷船是贯穿于绍兴古城和时间长河的水乡情怀。“古运河畔,枕水人家,桨声欸乃,炊烟情长”的画面或许曾让你向往,倒不如身临其境来绍兴,沿着古运河畔散散步,感受一下绍兴的城市之魂。

坐上乌篷船,跨越着历史,见证着变迁,是绍兴人心中一抹永恒的乡愁。穿桥而过的那一刻,你就会被带进那个只属于老绍兴的世界。

骆驼与乌篷船都是交通工具

在不同的城市里扮演着独特的角色

当你遇上的那一刻

你才会明白

原来这是敦煌的模样

原来这是绍兴的味道

……

越剧遇上曲子戏

言之不足,则歌之,我们通过歌唱传递着情感,在激荡不绝的绵延中成了诗、成了曲、也成了戏,那声音回响在广阔天地,落在细柳清波的江南,被佳人才子的明眸秋水婉转成了缠绵的越剧,落在大风纵横的塞北,被大漠孤烟的磅礴大气啸吼成了炽烈曲子戏。

越剧是清末以后兴起的地方剧种,发源于绍兴嵊州。越剧起先是农村流行的民间唱书,俗称“落地唱书”;后来从说唱形式发展成为有故事、有情节的小戏。因为敲着笃鼓、尺板伴奏,发出“的的笃笃”的音响,所以被人们称为“的笃班”“小歌班”。

白日里,你可以在山水之间聆听越地之音,入夜,小镇呈现出另一番东方情韵。夜幕笼罩下的花海,清风夹杂着泥土的芬芳和花草的幽香,铁索吊桥一改白日中的俏皮,在夜晚显得妩媚,而江两岸交织姹紫嫣红的灯火,曲折有致,步移景异.......

在这里,你会被“水袖勾连,眉目传情”的缠绵悱恻所感动,被“死生挈阔,与子相悦”的一往情深所感动,也被满楼的雕梁画栋所震撼。

而来到遥远的敦煌,则要听一曲曲子戏,敦煌独有的传统戏剧,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敦煌曲子戏起源于隋唐、五代甚至更早。敦煌藏经洞出土的遗书中的“敦煌曲子词”“敦煌变文”和“小调”是敦煌曲子戏的鼻祖,曲子戏是它们的发展。

清代雍正年间,敦煌地区大批移民迁入,敦煌曲子戏又吸收了西北秦腔、眉户以及甘肃各地曲子戏、民歌中的各种曲调,在单一的说唱基础上,经过与敦煌民间音乐文化的相互融合,渐在敦煌发展成了独有的地方剧种。

这古老的声音

接受着水土与住民的孕育

在一代代的传唱中

影响一地文化与一方性格

不论是绍兴越剧的温柔

还是敦煌曲子戏的飒爽

都与城市的底色相互映衬

构造出一个特别的自己

……

梅干菜遇上葡萄干

一东一西两座城市,风格底蕴各不相同,但是在美食上却殊途同归,一起爱上了风干的味道,绍兴的梅干菜、鱼干、酱货、笋干……敦煌的风干馍馍、李广杏干、干枣、葡萄干……

敦煌的大气绍兴的温婉

在此刻相遇交融

当敦煌遇上绍兴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

期待你走过这两座城市

感受江南与塞北的魅力

……

监制:陈锦业责任主编:贺雁鸿

编辑:王斌银

“敦煌文体广电和旅游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338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