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楚汐
年的国庆,去了趟敦煌莫高窟。犹记得当时的自己,排队轮番参观开放的大小洞窟,目之所见全是让人惊叹不已的壁画与彩塑——其中不乏有飞天夜叉、供养菩萨、乐伎梵女;有故事画里的花草鸟兽;更有藻井、佛光、边饰等装饰图案……眼前的绚丽图案和石壁上的斑驳残缺,有着最触人心怀的感动。
本书内页图
难怪会有人总结说,虽然20世纪40年代以前的中国美术著作几乎没有提到过敦煌艺术;但50年代后,举凡研究中国传统美术者,绝不会忽略敦煌艺术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和价值——那些包含有北朝到元代多年来纷繁绝美的个洞窟的壁画,系统且完整地填补了中国绘画史里空缺的那一部分,其本身就是一部活生生的中国中世纪的美术史。
只不过,当世人的目光全都聚焦在敦煌的瑰丽艺术上时,又有多少人会好奇并关心那些曾经守护过敦煌的人儿呢?
最近在读的《愿为敦煌燃此生:常书鸿自传》,讲述的正是「敦煌守护神」常书鸿结缘敦煌、保护敦煌的坎坷经历和传奇人生。
一、巴黎留学十年,惊鸿一瞥,结缘敦煌艺术
年4月6日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西子湖畔的常书鸿,自小就喜欢艺术。
虽毕业后留在母校当教员,但在当时志同道合的同学沈西苓的影响下,对各种艺术和政治思想很感兴趣,尤其醉心于西欧美术,一心只盼着能有机会到巴黎留学。
后来,在年,终于下定决心尽快离开杭州到法国去。经过半年筹划,以及朋友的资助下,常书鸿终于来到了这个被称为「艺术天堂」的巴黎。在那里,他半工半读,经常出入各类艺术品荟萃的场所,折服于卢浮宫珍藏的欧洲中世纪和古典美术。彼时的他,不自觉地将学习目标聚焦在对西洋古代美术史的钻研学习上。
约摸年前后,他在巴黎沙龙展出的新作还获得了金银质奖章,所画的《静物》还被评论为具有老子哲理一般耐人寻味的佳作。
就当时的发展方向,如无意外,常书鸿或可成为西洋艺术史上颇有建树的一名画家也未可知,但世事总是这般出人意料!
网图,侵删
年的一个秋日,常书鸿无意间在巴黎塞纳河畔的旧书摊上,见到了伯希和编辑的《敦煌石窟图录》画册。
全书共分六册,约有三四百幅敦煌石窟的壁画和塑像图片,虽是黑白,且制版也略粗糙,但是!当这样一本跨越千余年的图解中国美术史赫然出现在眼前的时候,常书鸿还是忍不住为之倾倒。
只可惜,当时的他没有足够财力买下画册。幸有卖书人的指引,常书鸿去了巴黎吉美博物馆,看到了馆内所收藏的敦煌藏经洞出土的绘画作品。
眼前的这一幅色彩绚丽、人马风景皆栩栩如生,来自唐代无名画工的立轴绢画,让他惊羡不已。这般高度娴熟的技巧,虽创作于公元7世纪的唐代,却俨然是远超意大利13世纪文艺复兴时乔托的壁画水平。
那一刻的常书鸿,为自己只一心沉迷于希腊罗马艺术,却对祖国民族艺术一无所知的行为感到汗颜和可笑。
本书内页
更有甚者,当常书鸿在展厅里看到伯希和的「自供状」——记载有他在年是如何深入中国腹地的甘肃敦煌,花了3个多月的时间从藏经洞掠夺了近万件有明确纪年和重要内容的文献、画卷等珍稀文物时,常书鸿的内心更是痛苦万分,歉疚不已。
不多久的年,一个秋日里,常书鸿踏上了归国的旅程,并从此与敦煌结下了不解之缘。
二、回国七年,终赴敦煌;往后余生,不辞常作敦煌守护人
可是,30年代的中国,内忧外患,满目疮痍。在个人的生存安危都不能确保的情况下,还有谁会惦记着大西北的荒漠里,那些尘封了千余年的古艺术瑰宝呢?
即便是有心人如常书鸿,在当时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的年代里,也不得不先屈从于生存的问题。于是,他接受了北平艺专的教学工作,但一颗想要奔赴敦煌的心却无时不刻都在跃动中。
本书内页图
直到年的秋天,古建筑学者梁思成教授找到了常书鸿,询问他是否愿意去敦煌,并承担敦煌石窟的保护、整理和研究工作。不消多想,答案自是显而易见的愿意呀。
于是,年早春二月的一个清晨,常书鸿一行6人,「像中世纪的苦行僧一样,披着老羊皮大衣,冒着西北刺骨的冷风,沿着古代著名的丝绸之路」,开始了一段艰苦的敦煌之旅。
本书内页
长途跋涉中,直到同年的3月27日,终于来到了敦煌莫高窟。书里对这次的初见有着很美的描述,想来这一幕也是经年累月在常书鸿的记忆里反复回放着吧~
年3月27日,当一轮红日从三危山嶙峋的主峰背后升起的时候,骆驼客用平淡的声调指着日出的方向说:“喏,千佛洞(莫高窟的俗称)就在太阳的西面、鸣沙山的脚下!”
……三危山上的太阳,透过白杨的柔枝嫩叶,照耀在洞窟中的彩色绚丽的众多壁画和彩塑上,产生出不可思议的动人心魄的宏观异彩。一阵按捺不住的发自内心深处对于伟大祖国民族艺术传统的爱慕之情,像电流震撼了我的全身,使我长途跋涉的疲劳顿时一扫而光。在我几十年从事艺术创作的生活中,这是一次罕见的“圣迹”出现了。
事实上,当时的敦煌石窟,不过是劫后幸存的荒凉颓败像,目之所见都是断崖残壁,沙土堆积,危楼险阁……尽管如此,洞窟内金碧辉煌的壁画和彩塑,只一眼就俘虏了他们一行人的心,从此,愿为敦煌的石窟保护、壁画临摹和研究工作燃尽此生。
本书内页图
三、写在文末
本书是常书鸿先生晚年所著的自传,以其亲切质朴的笔触,回顾并书写了他这一生的传奇经历。从家庭背景、专业选择,到巴黎留学期间的惊鸿一瞥,与敦煌结下了不解之缘;回国七年后得以奔赴敦煌,往后余生五十多年,为保护敦煌燃尽最后的心力。
字里行间回忆里,不仅有他对敦煌最深沉最无私的爱;也有他顾此失彼,对家人力有不逮的遗憾……正是这份为了大家舍小家的使命感,以及面对困难挫折永不妥协的坚韧,让我们此刻读来也是感同身受,感佩不已。
本书内页
此外,书里还收录了常书鸿先生多年来的文章和论文,关于敦煌艺术的风格特点和发展脉络,强调敦煌艺术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呼吁社会各界对敦煌石窟的保护意识……各种观点与想法,至今依然很有启发性。
愿为敦煌燃此生:常书鸿自传(首任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长常书鸿亲笔自传!樊锦诗、常沙娜作序推荐!)京东好评率99%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官方店旗舰店¥78购买最后,在本书的前页还收录有常书鸿先生在不同时期创作的敦煌水彩画,而在书的内页更有其女儿常沙娜临摹的不同时期的敦煌壁画,让人一饱眼福的同时,更有种想重游敦煌莫高窟的冲动。
本书内页图
虽然陈寅恪先生曾说,「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但幸好还有常书鸿先生这样的守护人,薪火相传,一代又一代人守护着莫高窟,这是敦煌之大幸,更是中国艺术之大幸。
-END-
部分图源网络,侵删。
我是
楚汐思读绘,感谢阅读,期待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2284.html